繁体版 简体版
吾看书 > 女生耽美 > 诗酒趁年华 > 诗酒趁年华 第166节
吾看书 www.wukanshu.com,最快更新诗酒趁年华!

没两天,姜云的尊臀还没彻底消肿,京中的消息来了。

颜肃之还奇怪:“信这会儿还没送上京吧?怎么会有回信呢?”

颜神佑道:“您看这像是回信的样子么?”

装逼到了现在,世家之间书信之往来,并不是一张小纸条就完事儿的了——还是一张皱巴巴的纸条。

小刀挑开封漆一看,却是京中舆部传信:皇帝快要被御史给骂死了!

颜肃之瞪大了眼睛,跟女儿凑在一起看小纸条。

小纸条上写得十分简单:帝幸乐美人,误早朝,御史群起而谏之。

父女俩面面相觑:“……”这是什么神展开?

颜神佑疑惑地道:“他还没出孝吧?”

颜肃之点点头:“不过已经改元了,也不要强求了。”

“可是怎么这么不小心呀!到嫔御那里,不是应该更谨慎么?”如果是普通迟到了也就算了,谁一年到头的上班都能保证一天不出错呢?大不了说自己感冒发烧了,也就糊弄过去了。如果是在皇后这里歇的,第二天说病了,大家顶多关心关心你的身体。十分吹毛求疵的才会劝你们小两口节制一点。但是在小妾这里病倒了,那就比较坑爹了,什么都不用解释了,解释就是掩饰,一顶纵欲过度淘坏了身体的大帽子就要与你相伴终身了!

颜肃之终于暴发了:“这都是在搞什么鬼?不是个笨人啊!怎么净把那点儿聪明劲儿往歪处使呢?怎么就一点也不往正处使呢?误了早朝哦!身边伺候的人都死绝了吗?没一个敢叫醒他的?!可见他是个什么想法了!”

颜神佑听了,心说,大概御史也是您老这么想的。宦官宫女的责任,就是按点儿把皇帝叫醒,想来他们是不敢不叫的,可皇帝还是不起来。大家当然也会让这些替罪羊担责任,可心里是怎么想的,那就实在不好说了。

颜肃之对虞喆父子,心里是不满的,却又是承他们的情的。基于这种复杂的心理,他不得不让颜神佑给他研墨,要写一封劝谏的奏疏,请皇帝“爱惜羽毛”。

到了这个份儿上,装死是不行了的。凡是听到消息的人,够级别了,或者想出名的,都得给虞喆上这么一回疏,请他克制一点!

从比较潦草的字迹中就能看得出来,颜肃之这是气狠了。能不生气么?颜肃之将五王都给得罪了,齐王也死了,赵王能活到啥时候还不好说呢,他也只能指望着虞喆争气一点,他还不想换老板到五王手下讨生活——估计也讨不来,还要被穿小鞋。现在虞喆这么搞,简直是在砸他的饭碗。

颜神佑道:“您别急,京里正经的邸报还没来呢,这么早早送进京,不是告诉人家咱们监视朝廷么?”

颜肃之道:“写完了,叫长史与丁先生过来商议一下啊!再斟酌着改改措辞!”

一句一个具象化的感叹号,颜神佑听得头皮发麻。道:“言辞不要太激烈了,左右要回京了,面见的时候跟他好好说吧。”弄了这么个不能换的老板,真是愁死人了。

好容易又等了几天,楚氏那里来了更详细的消息。说是虞喆估计是被烦心事闹得太厉害,失眠到了后半夜,然后睡着了,死活叫不醒。醒了之后就发现闯祸了,正在愁着呢。

颜肃之这才将他的奏疏发了出去。

虞喆接到奏疏,脸都青了:“怎么又是来说这个事的啊啊啊啊!”

不然呢?

颜肃之写的还算客气的了,五王的劝谏才真是一句话一个巴掌,抽得虞喆头昏眼花。明说你爱惜身体,暗示你别那么饥渴。

御史们也是,朝臣们也是,水太妃尊为太后事件中,大家被虞喆摆了那么大一道,心里又岂能痛快了?!大家都是朝廷上混了几十年的老狐狸了啊,被个小皇帝搞了,忒没面子。

于是群起而攻之!

虞喆首先是真的上班迟到了,其次是真的从小老婆那里出来的。这就气弱,连水太后这回都不骂朝臣多事了,也怨起乐美人来:“你是我抬举的,怎么做事这般不谨慎?!还说大郎这些日子歇得不好,心里又烦闷,使你开解开解,你也开解得太用力了!”她久在先帝身边,倒是晓得先帝的风格:朝廷大权不可放,朝廷上的事必须自己来管!

乐美人哭得惨兮兮的,一句话也不争辩。多坑爹呀!太后说皇帝最近眼底青黑的,没睡好,指责皇后不会照顾人。皇后十分贤惠地说:“我也愁呢。不知何人能解忧?”一推二五六,请太后看着办。

太后就让乐美人开解开解皇帝。是呀,乐美人是朵解语花。可虞喆在皇后这里休息的时候,皇后能揪他耳朵让他起床,你换了乐美人试试?她敢么?没有皇后撑腰,宦官叫起床都不敢大声儿,就怕惊了驾。虞喆的脾气可不如传说中的温和,有段时间打宦官打得可凶。

乐美人用尽了暴力之外的一切手段,虞喆还像狗皮膏药似的粘在床上,她有什么办法?虞喆才睡下不足一个时辰,正稀里糊涂的时候,哪里肯醒?温水擦脸?睡得更舒服了。冷水泼他?又不敢!

现在出了事儿,倒是乐美人的不是了。可乐美人说什么都是错,索性就认了。

反弄得虞喆十分不好意思,觉得乐美人既懂事却又受了委屈。真正的同病相怜,本无风流事,枉担风流名。

太后却不这么想,抬举乐美人的是她不假,也是为了让虞喆舒服,也是为了敲打皇后。可现在乐美人让虞喆丢脸了,太后很果断,将乐美人给罚了——闭门思过一个月,罚俸一年。天大地大,儿子最大。

反是米皇后,见乐美人被罚了钱,可怜她在宫里没依靠,下令不许怠慢了乐美的衣食。

虞喆又是感激又是愧疚,觉得这事儿也是扫了皇后的脸面,更敬重米皇后了。

只可惜,这宫里的夫妻和谐,五王并不领情。跟商量好了似的,又是一天一本过来问皇帝:大侄子,你今天迟到了没有?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颜肃之就是在这么一种乱哄哄的气氛里回到京师的。

归义地气转较他州炎热,庄稼成熟得也早,归义收割完毕了,北边才开始进行秋收季节。颜肃之亲自押送了两万石粮石先期北上,其余的陆续发出。

州府里经过一番讨论,丁号与颜神佑等都认为需要往朝廷上缴比较多的粮食。颜肃之接受了这个建议,却认为不可一次给太多:“五年垦荒之期未到,现在缴得多了,待五年之后,这些田要缴税的时候,又该如何是好?本州百姓又将困于重税矣。”

丁号心中一叹,这位使君黑历史一抓一大把,没想到他还真TM是位忠臣啊!都这会儿了,您老还想着这个朝廷千秋万代呐?留着这样的朝廷好过年吗?还打算一直缴着税啊?

颜神佑心说,这倒也是。口上却说:“也不好缴得太少了,留得余量太多,万一朝廷要将阿爹调走,新来之人不定怎么折腾呢,到时候反显得阿爹欺瞒朝廷。”

丁号跳了起来:“贤父女还想走吗?”大有“你们上了老子的贼船就不要想下来了”的意思。弄得颜肃之都奇怪了,这谁才是老大啊?

这个时候,颜肃之父女俩想的还是占据昂州,不与朝廷起冲突,朝廷有不安定的时候,可挟昂州之势来稳定局势,从而发家。造反什么的,篡位什么的,不是此时的他们会想的。反是好造的么?位是好篡的么?他们不是史九,光棍一条,造反不过是场赌博,输了,不过是换了饿死之外的另一种死法,赢了,就是无本而万利。

颜家现在要兵有兵要田有田有钱有钱的,何必呢?

最终,经过讨价还价,卢慎拿出了一个借口:“今年毕竟兴兵了,还要安置山民。彼下山之时是赤贫,须州府拨款安置,耗费不少。”所以,今年上缴的也不用特别多。上缴的数额今年是六万石,先期两万石颜肃之亲自跟着走,后期四万石陆续发来。

为了运送这些粮食,还要额外准备运伕们的口粮,搞得丁号十分不开心,以致于给了颜神佑一种“我这是在花我家钱,不是花他的钱吧”的错觉。

终于,颜肃之全家并郁氏与颜渊之二子一同返京,并携带姜云一枚,将归义诸事付与卢慎、丁号并掌。带的护粮的兵卒六百,皆是招募之兵。玄衣乃部曲,只带了两百余——都骑马。

抵京之日,颜肃之先陛见,交割粮食。再回家。

姜氏却携子女,与郁氏母子等先不回自家,且往拜楚氏。

姜云自归家,缩紧了毛孔,准备挨揍,想来姑母揍过一顿了,回家之后至少也要挨一回的。岂料回来之后,自蒋氏往下,女人们都说他瘦了,给他一气大补,灌下汤水无数,并没有提什么婚事。

到了晚上,姜云咬咬牙,自己先提了。

周氏的意思,原就是要为他寻一个厉害的媳妇来的。原本看上的颜神佑,现在看来如果当时定下来了,那才真是发达了。可姜云死活不要,儿子不喜欢,将个能人搞了来又冷落了,这不是找死的节奏么?家里只得按下了。也认识到姜云并不是那么软糯的。

及姜云做了官儿,又来信说自有主张。家里人便想等他的说法。

听说相中的是“归义侯之妹”,全家只是静了一静,空气里弥漫着一股“果然是这样啊”的气息。停了片刻,姜云没挨到板子,只听他爹姜伍道:“待你姑母回来,我们问问她,若姑娘好,便定下来罢。不曾出孝也不碍的,不就两年么?等得起。”

“……”姜云想死的心都有了!卧槽!白挨了打了啊!早知道你们这么好说话,我干嘛出苦肉计让姑母打一顿?!难道姑母会说阿婉不好吗?!

不对,爹,娘,你们怎么想的?当年姑母嫁姑父,你们哭得眼泪嘀哒的,这回怎么不反对了啊啊啊啊啊!

这画风不对啊!

难道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吗?还以为要大力游说呢!

☆、143·天雷梗出现

别说姜云不理解了,连做好了被娘家埋怨到死的准备的姜氏,都傻眼了。姜家是全国都数得上号儿的世家,怎么可能这么痛快就答应了一个完全称得上是“来历不明”的儿媳妇儿?这不是开玩笑呢吗?

是啦,归义侯的妹子,可那又怎样?他们能拿得出一页的家谱么?往上数两代大概就记不清了吧?好吧,这个也放一放,再问她家现在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呢?连颜神佑都只能说“山璞人不错”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呀。就这么个情况,写个婚书都不大好写——阿婉她爹到死都没个在山下使的正经名字。

当颜肃之一家五口到了姜府,带着沉痛的、等着挨骂的心情进了门儿,却得到一个“既然这样,正好你们给做媒吧”的答案,真让人惊掉眼珠子。如果说颜肃之父女俩还算是可能误会了世家的想法的话,姜氏那惊讶的表情就很能说明问题了。

返京之前,姜氏不是没写过信解释,将事情原原本本说给了蒋氏听,一直担心了好两个月,就等着这棒子落下来。没想到落下来一枚大甜枣儿!

吓得人都不敢张嘴去啃了!

这件事儿,姜家人自有主张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倒叙分割线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作为一个在丙寅之乱里吃过大亏,又不曾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家族,对于局势的判断自然是敏感的。收到姜氏的信的时候,蒋氏就召集了儿子们来开会讨论。将两封信并到一处,自然能够看出姜云颇有溢美之词而姜氏是比较客观的。拿姜氏的信来作依据也能够看出,阿婉年纪小带一点娇憨是正常的,虽然小姑娘凶残了一些,但正是他们需要的。

没错,正是姜家需要的。

姜戎的意见在跟自己亲妈说的时候就毫无保留了:“我看天下真的要大乱了,是须早早寻出路去了。早先做的准备,现在看来大概是不够用的了。”

姜师说话就直接得多了:“我看圣上自己还没闹明白,就能先把自己给折腾死了!好色误国、宠信外戚、残害手足……还有什么是他做不出来的?这样的皇帝不亡国,真是天理不容!”

说来虞喆也真是够倒霉的,明明是为国事愁得失眠,然后起床晚了,就因为睡的地方不对,就成了个好色误国的昏君,真是时也命也。

至于宠信外戚,他并不曾过份抬举水家。封侯也依了朝臣,只封了个户不足千的乡侯,也没有让他们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,并不曾让水货们掌握什么实权部门,顶多就是让他们去兼职修陵,揩一点自己的油水。做到他这一步,也是相当难得的了。可谁叫现在国家财政紧张呢?本来就缺钱,你还安排你舅家人去捞钱,这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么?

残害手足这事儿,哪朝都有,有时候还不止一件。对于皇家来说,这事儿真是太正常了。一般百姓人家,兄弟姐妹之间还要在父母面前争一点注意力呢,何况于皇家?说来不算什么大事的,对于朝臣来说,只要有个差不多的解释,他们都能够接受。只能说,原本态度有点问题,现在想洗都洗不白了。

除开这三样,外面又有五王虎视眈眈,刚刚才平了一场“民乱”。

怎么看,这朝廷都在风雨飘摇着。

如果只是这样,还是能够勉强挽救一下的。谁叫虞喆还年轻呢?谁刚工作的时候不得走点弯路呢?但是大家又在他这里看不到什么希望!看起来他也在忙,但是忙的什么呢?一点效果也没有。

既看不到他厉行节俭,也看不到他减负爱民,水货们倒是过得一天比一天滋润。

摔!

这还有希望吗?!

丙寅之乱过去还不到四十年,很多人对那场乱事的前后记得颇为清晰。记得变乱之前,前朝也是这么乱七八糟,让人看不到希望的。

那还犹豫什么?

如果没有一点审时度势,或者说得难听一点叫做见风使舵的本事,是成就不了几百年的世家的。没这么点眼力见儿,早就被人啃得骨头都不剩,陈尸在历史长河的河底了。

姜家母子几人一开会,姜戎果断决定:“也是多留一条后路。如果不是五郎自己看上的,我们也想不到这一条、也不至于拿他的婚事开玩笑。既然是他自己看上的,咱们不反对也就是了。上一回归义侯随孩子姑父入京,我见过的,十分精神又有礼貌的一个少年人,想来他妹子也是不错的。”

其时说亲,也就是这么几条,除开能见到姑娘本人的。通常就是看亲家的家风如何,多的是看了岳父、大小舅子这样的人物,觉得不错,就将亲事给定下了。

蒋氏咳嗽一声,声音微低,问姜伍:“你是阿云的父亲,事情还要你说了算。”

姜伍慢慢地道:“这倒也不错。咱们家先前是大意了,养兵这么些人,部曲也是不少了,却是缺个城池依托。真个乱将起来,坞堡恐不够使了。孩子姑父那里,也是初到昂州,若能经营得好了,阿云自己又乐意,咱们何乐而不为?”

这是遇上个想在乱世里入股的了。

这个决定做了出来,那就代表着山民这一头儿与颜、姜捆在一起了。颜、姜本就是姻亲,如今再加上一个山,捆得更牢了。【1】蒋氏还在那里说:“不知这归义侯的新妇要出自何处?”如果不能是山民出身,可千万不能出自反对派那里,否则分薄了资源,可于颜、姜不利。

在这个时候,阿婉在山民这头说话有份量,可比一个只会管家的大家闺秀划算得多了。世间多有联姻的,然而真到利益攸关的时候,一个已经算作别人家的女儿,真不能顶什么用。阿婉的话语权却是用敌人的鲜血写出来的,分外有力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倒叙完毕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颜肃之一家过来就遇到这么个情况了。

怀着不安的心情,双方见礼毕。蒋氏抱着小外孙就不撒手了:“哎哟,外婆瞧瞧,这长得可真好呀!一路上累不累呀?”

八郎懂什么呀?咿咿呀呀两声,好在没哭,给足了面子。蒋氏抱着八郎,又问六郎好不好,要带六郎到后面吃果子。范氏等一齐起身,蒋氏将八郎交给姜氏,又按了按颜神佑的肩膀:“你陪你舅舅们说说话儿。”

颜神佑暗骂一句姜云这个漏风嘴,估计这货早已经将昂州的事情写信告诉姜家了,否则蒋氏不会单让她一个留下来陪着说正事儿。

都是明白人儿,姜戎不需要多说什么,只要点出:一、姜云乐意;二、形势需要。那就是十分妥当的一桩婚事了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