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体版 简体版
吾看书 > 女生耽美 > 诗酒趁年华 > 诗酒趁年华 第344节
吾看书 www.wukanshu.com,最快更新诗酒趁年华!

“嗯?”六郎也没反应过来。真是的,有举荐,谁特么还来考试啊?正常人是走品评等第,依次做官的路子的,只有没背景没后台的人,才需要刷个声望,然后苦哈哈地等被送到皇帝那儿“策问”去。

叶琛只得重复了一遍:“他说要考试!”

六郎倒吸一口冷气:“方铎?不能够吧?”那就是个别别扭扭的逗比啊!说他清高吧,他又赖朝廷里要做官儿的,官儿小了还不乐意。说他务实吧,又要跟朝廷唱反调,无论是不是对国计民生有利,他就认着旧族得高高在上,与此相悖的,哪怕于国有益,他都要反对到底。也不知道是真笨还是假傻。

叶琛道:“殿下,方铎自姓方,李清君自姓李,他们既非师徒,更不是父子,殿下是怎么把李清君算到方铎名下了呢?”

山璞道:“一个举荐,一个自己考,显然不是一心的。”

叶琛道:“驸马这话也错了,臣说太子,是请太子持正,不要轻易给大臣划分党羽。驸马之言,与太子犯了一样的错。”

他是太子老师,这样的指责张口就来,六郎和山璞还得老实接着,都反省:“是我想岔了。”连宝宝都不笑了,跟个大团子似的窝在一旁,努力降低存在感。

六郎因为被叶琛指出对李清君不公,主持考试的时候就格外多看了李清君两眼。在一堆高矮胖瘦参差不齐里,李清君显得格外的出挑。这一次考试,虽然不限定性别,到底没有女人来报名,考场还是男人的天下。

这些试子里,有布衣有纨绔,人人都努力将自己修饰得整洁。布衣也要新浆洗过的,穿绸衫的就更要一些派头。不到丁号、李彦那个档次的“名士”,就不要妄想在太子面前装个疏狂洒脱的范儿了,当场被叉出去都是轻的。

颜神佑也与六郎一同出席了,她站左边儿,叶琛站右边儿,郁陶并没有出现。

六郎一点也“你们画风怎么跟七巧板似的?”的疑问都没有,仿佛士庶一堂,并没有区别对待是一件再正常也不过的事情。都是他的臣子,自然是一视同仁的。

这两天他被叶琛抓过去狠狠又训了一通,对于这种“犯一次错就要被鞭尸好几天”的教育方式,六郎已经颇为习惯了。就像他姐说的“连为你好的人多提醒两句都受不了,以后遇到沽名钓誉、专一给你找不自在的人,你要怎么办?”颜神佑说完这个话,就作为学生家长的代表,专程向老师道了一回谢。还说:“我必禀明阿爹,先生只管教训,阿爹知道了,也只有谢您的。”

特权阶层也不容易呀!装孙子的时候也挺多的。

正常情况下,未经允许,是不可以轻窥天颜的。换了太子和公主来了,也是一般的道理。众生低头行礼,垂首而立,坐到分给自己的位置上,开始答题。

一共考了三天,六郎每天都到,最后阅卷子的却不是他一个人。乃是共同取阅。

考试的统共有三百多号人,对于战乱之后的冀州来说,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了。最终被取中的只有三十余人,前三名正是叶琛预计的李清君、江非、聂冕。

六郎一丝也不迟疑,便将李清君点做了榜首。江非只居其次,最后才是聂冕。叶琛犹豫了一下,江非的卷子务实,做得却不如聂冕华丽。然聂冕却是合作派的代表,如果让他居于江非之下,恐怕合作派面上要有些不好看。怪只怪李清君横插了一杠子,否则聂冕取做榜首,江非做其次,倒是很好的。

六郎录完了,传与叶琛看,叶琛对他频使眼色。颜神佑觉出不对来,蹑手蹑脚移了过来,小声问道:“怎么了?”

叶琛也凑了过来,顺手一比划,颜神佑便知其意。名次呗,除了头一名,其他的都是虚的,再者说了,让聂冕做了第二,授官上却不一定要比江非更实惠,不是么?

然而六郎却坚持己见:“是非曲直,自有公论。”

叶琛道:“只怕文士惜才,与朝廷爱材,不是一个CAI。”

颜神佑掩口一笑:“我不管了。”多大的事儿啊?

有她这一句,六郎胆气更足,一力让江非居于次席。江非卯足了劲儿,想要在考试里一展雄材,力压诸生的。临了得了个第二名,江非心意难平。斜看一眼李清君,一看就是个世家子,觉得这个小白脸一定是因为长得好看,才被拉来充门面的。

聂冕自以头名一定是自己,谁曾想半路杀出一个李清君,好歹也是同一个圈子里的人,忍忍也就过去了——人家确实长得好看啊!可江非算个什么东西?!也爬到我上面来了?!

前三名里,倒是有两个不满意的,这日子眼看要没法儿过。六郎浑不在意,将三个都纳到东宫里去了。叶琛开玩笑道:“好歹给臣留个人呐!”颜神佑也说:“我营建新都,千头百绪,你就忍让你可怜的姐姐累得抬不起头来?”

六郎道:“手快有、手慢无!”

颜神佑与叶琛默契地开始抢人。

李清君听着个女声的时候浑身一震,捏了捏手心,强迫自己想些别的事情:考试这几天伯父看自己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,现在考了头名,回去应该是好交差了吧?姨丈应该是很开心的。这回不知道要授个什么官。太子不至于不去新都巡视的,应该能够跟着去……

后来稀里糊涂地,跟着去跨马游街,被大姑娘小媳妇儿砸得冠儿也歪了,衣服也斜了,领了宴,再回家。直到被仆役扔到浴桶里香汤沐浴,才回过味儿来——我竟没有再多看她一眼。

方铎果如他所料,十分开心:“就是要这样叫他们知道厉害。”连李伯父也不喊打喊杀的了,转而叮嘱他不要忘了根本,要好生辅佐太子,不要让太子亲近小人。

跨马游街的主意是颜神佑出的,原本就有打了胜仗就流街的传统,人都好热闹,不要说娶媳妇儿引人围观了,就是发个丧,也要绕着村子转一圈招人看呢。

李清君卖相很好,正好打个广告,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考试的大业中来。

方铎今日也去围观了,深觉得这个外甥委实不错,擅自考试本来是件褒贬不一的事情,考了榜首却又另当别论了。旧族觉得他争了脸——至少不丢脸,朝廷那里也认为他合作,前途不可限量。

方铎便与李伯父商议:“十六郎(李清君排行)年已弱冠,也该求娶淑女啦!”

李伯父一想,也对!两人头碰头,开始商议李清君的婚事了。

李清君头脑乱乱烘烘,只想大醉一场,到了明日,交际应酬,他是万不能再失礼了的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次日起来,果然收了许多拜帖,都是邀他去吃酒的。李清君推辞不得,只得与伯父、姨丈,一一拜访,拜访不过来的,也要回帖。李伯父又筹划着搬回自家宅子里去,总邀一席,答谢方勾起,并回请诸人。

如是数日,李清君以美姿仪、擅雅谑,飞速地获得了冀州上层的认可,连聂冕都要退后一步了。正春风得意间,接到通知——打包,跟着太子去巡视新都。

六郎这一回,不止带了他去了,连江非、聂冕、方铎等人一并带了去。方铎原本不想去的,无奈行宫那里点了他的名字,不想去也得去了。方铎也有些好奇的,想看看这所谓长安,究竟是个什么样子。在他的心里“女人盖房,墙倒屋塌”,是想挑一挑毛病的。

正所谓,我整不了你,也要恶心恶心你。方铎颇有一点有恃无恐,恃的,正是他的姓氏名望,以及席重说的“阮梅不讲理,朝廷讲理”。

颜神佑离开长安足有两月有余,再次回去,外墙还没起出来只有浅浅的痕迹,大明宫已经有了雏型了。六郎兴奋地跳下车来,抢了匹马,绕着城墙跑了一圈儿,跑完了,马都累得不想动了。

六郎还开心:“我只道昂州城已经够大了,长安更是宏伟!等建好了,金城汤池,说的就是这个了吧?!”

冷不防方铎给他泼个冷水:“殿下,在德不在险。天下初定,军民疲弊,劳师动重兴建楼台馆阁,实非仁君所为,臣不知殿下喜从何来。”

六郎:……你怎么这么欠抽?!

有方铎开了个头儿,自然有人来补刀,不特旧族,便是一些寒门读书人,也颇以方铎之语为然。

理就是这么个理,但是听起来相当地不顺耳。六郎心道,果然明君不是人干的差使!瞅瞅他姐。

颜神佑眉毛一动,曼吟道:“山河千里国,城阙九重门。不睹皇居壮,安知天子尊?”【1】

霍白嘲笑道:“有人园囿拟上林,馆第僭太极,却不许天子起深宫高墙,这是什么道理?”

方铎脸上一白,李清君欲为他打一圆场,六郎已经一笑置之:“方卿说得也有道理,只是不知朝廷深意,无知者无罪。”说完,捞起外甥:“你上回说的小豆子在哪里?”

李清君心里发苦,觑了个机会,对方铎道:“姨丈何必如此执拗?”说完也匆匆跟上去了,留下方铎气咻咻地呆在原地。过了半晌,不见有人来寻他,他自己再看这长安城,虽然还是个大工地,却能想见建成后的盛况,心里也有些痒,又蹓蹓跶跶绕去看。腿都要跑断了,还没看完,回来又生一回闷气。

还是六郎厚道,逛了半天,命王大郎领人去寻方铎,引回来安置,别走丢了。方铎自以无错,却丢了个大脸,直到六郎再回冀州,都没有在众面前出现。

作者有话要说:小李子在家长眼里,也是个熊孩子叻。好在熊孩子比较争气。

小李不是烂桃花了啦~人家真的是君子的叻,跟小七的桃花不一样的哈!(说了我是言情苦手了……

我还是老老实实写剧情吧!明天刷进度条!前方高能预警!

【1】这是唐诗啦,大名鼎鼎的骆宾王写的。特别有气势啊!

方铎的话,原意是没有错的,只是说的人态度不对头而已。所以很多人会认同他的话。不过这不代表兴建新都就不对。古人的观点里,宫室城垣也是威严的象征,所以你看战胜的会把战败一方的宫殿给烧了啥的,不全是他们残暴挥霍,而为了灭掉敌手威严的象征。项羽烧秦宫并不是因为他蠢,虽然他也蛮蠢的。还有南京,不知道给推了多少回了。

☆、289·第三次分红

北方的事务颇多,六郎一行在长安并没有停留太长的时候,看了一圈之后,六郎便依依不舍地又回到了冀州城。霍白与颜静娴一家三口往雍州去了,他在外已经停留太久,也需要回去再盯着雍州了。现在需要稳住了雍州豪强,让他们不要乱,等到大局已定,再做他图。

颜静娴随行的队伍略显庞大,颜静娴心知肚明,这里面必然有舆部的探子。出发前,颜神佑就已经跟她说过了,让她有什么隐秘的消息,都可以通过这些探子传递。颜静娴对此行的艰难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了,见与堂姐的联系也没断,更添了几分底气。

霍白一行走后,冯三娘便来汇报:“除开跟着富阳郡主去的那几个明线,我还派了几个钉子分散了开去。”

“知道了。”这些暗线的主业是盯着雍州的旧族,观察一下他们的动静。颜神佑对雍州旧族还是有些不放心的,北伐的时候,雍州旧族结了数门亲事。据霍白回来讲,这一统天下好些日子了,天下太平了,居然没什么人办喜事。这倒反映出他们心神不宁来了。

据颜神佑推测,这与楚丰合家迁出雍州有着极大的关系。在霍白希旨清理了一遍西朝故地的附逆旧族之后,雍州作为旧族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,容不得颜神佑不重视。若非担心掌控力度不够,颜神佑甚至想建议六郎西巡,以安抚众心的。这个建议被叶琛与郁陶驳回了,伪陈这里还没有稳定下来呢,太子不宜出行。

六郎又继续打包回去忙他那一摊子事儿了,现在最头疼的,反倒是旧族与寒士之间的纠葛了。伪陈旧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,许多寒士趁势而起。说是寒士,人家一点也不寒酸,还有些暴发户的气派。一个有名望却实力受损,一个有些势力却没什么好评价,既互补,又有些勾心斗角。现在又招录了一大批的两派人士充当官吏,掐得就更凶了。

然而雍凉等处又不能不安抚,故而霍白及时赶回,等六郎将伪陈之事处理得差不多了,再择期西巡。

舆部不断地传来消息,霍白也没有闲着,他在以防备胡兵南下为借口,不停地整军备战。颜神佑建城的时候也没歇着,抽个空还上书给颜肃之:坞堡得继续拆!从内陆往边境拆,拆一处,补建一处卫所。在卫所的基础上,给卫所屯田。

这手段委实歹毒,不但拆了人家的防御工事,还给人家的地盘上掺沙子。但却极合国家的利益,这个国家,不能再四分五裂,政令不通了。颜肃之一点停顿也没打,过了政事堂就批了这个提议。

颜神佑知道,这一奏本一上,天下扎她小人的就得翻上一番。不但如此,关于她的一些风言风语,似乎也多了起来。在一个保守的社会里,女人抛头露面,通常会与桃色联系到一起。

她也不在乎这些,攻高防厚血量足,拔了反对派的爪牙,随你们怎么吆喝去吧。

冯三娘却忙碌了起来。攻击颜神佑的人多了,任由流言满天飞,就是下属的失职了。虽然不识字,不会背“主辱臣死”,但是“说我老板坏话就是打我的脸”这个道理冯三娘还是懂的。

你不是说我家公主坏话么?坏话呗,谁还不会说呀?冯三娘乃是一乡间寡妇,还是个不肯认命的寡妇,寡妇门前是非多,不肯认命的寡妇是非就更多了。守寡后没多久,冯三娘就开始了与各种奇葩议论奋战的事业。高雅的“不守妇道”,完全干不过冯三娘“别看旧族人模狗样儿的,把闺女儿媳妇送给阮梅睡的事儿不知道干了多少”以及“某某人跑到别人家里做客,将人家奴婢睡了个遍”,又有什么“私通母婢”“通奸”各种欺男霸女。

指望乡间泼辣寡妇说的段子给你留脸,亲,你真是太天真了!以上只是简化版,内容翔实版的……正经斯文人是说不出口的。却极合乡民猎奇心理。

冯三娘用实际行动向颜神佑证明:某些情况下,文盲能发挥斯文人难以发挥的作用。

颜神佑:……【随便你去搞吧,反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。难道我还能告人诽谤?被告在哪里呢?】

说实话,私生活被泼了脏水,她也不知道怎么自证。你是能哭,还是能闹呢?闹大了,只能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话题。看客们在乎的,并不是流言的真伪,而是一时的口舌之快。

只是她一个人,挨骂就挨骂,但是她还家人,不能任由这件事情发展了。如果她没猜错的话,流言一经说出,就已经脱离了造谣者的控制了——娱乐活动太少,人们就拿八卦当娱乐了。她可不想让爹妈孩子跟着一起担心。

正值阿琴等人与丈夫团聚之后陆续怀孕,颜神佑索性将这一摊子事儿交给冯三娘去处理了,至于旧族的名声会坏成什么样子,那就都随便了。敢作,就要敢死。颜神佑作了,有什么后果她都担着,也担得起,跟她作对的,那就自求多福吧。她也不让冯三娘无差别攻击,列了一个白名单给冯三娘,名单上的人,都不要拿来编段子了。

冯三娘这些日子终于认了些字,可惜文化水平依旧停留在半文盲阶段,常用字认得一半了,写却半个字也不会写。好歹认出了人名,给颜神佑复述了一遍,颜神佑听她说得无误,就开开心心去搞基建去了。

秋收前不久,颜神佑算一下工期,发现秋收前竣工还有些难度,恐怕大工程要停一停,征发的民伕要回去秋收,秋收的时候,百工人等继续工作。待秋收之后,再轮番。

颜神佑请来古尚书,再次询问了工期的问题。

古尚书道:“想要一次建成,恐怕连冬天也不能停工了。臣的意思,如果一次建成,就先建冬天不好造的,工程,譬如需用水的。冬天好做木工等。各处宫殿衙署,是需要上漆的,到了冬天,怕水和胶都要冻住了,不好使。这些留到明春来做,连同花木移植之事。”

颜神佑一算,春耕了,农夫轮番耕种,百工确是可以休息的。

席重听了一会儿,乍着胆子问道:“百工昼夜不息,能吃得消么?”国家有规定,一个成丁每年服役若干,建城看起来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的在做,实际上每隔一断时间,在干活的人都不一样。百工匠人就不同了,他们没有土地,就是吃这碗饭的,与民户不归在一种户籍里,严格管理之下,官府控制的匠人只不可以接私活赚外快的。国家出钱养他们——钱很少,一般工匠只够生存,国家有需要,他们也没有谈条件的资格。

颜神佑道:“我会上书朝廷,凡参与的工匠,等长安建成之后,转做番匠。每年服役若干天,其余时间自便。”

席重道:“那殿下现在就颁令。”

颜神佑道:“待我上书之后再说,免得说了又做不成,反落埋怨。”

席重心说,你上书有被驳回的时候么?他怂,没敢说出口来,缩缩脖子,跑一边儿腹诽去了。

席重的眼光极好,猜得也很准,一来一回,半个来月的功夫,颜神佑的建议就得了批准。颜肃之发了明诏,批准了颜神佑的建议。诏书到日,正是陆续进入秋收的时候了。务农的百姓陆续离开了,若大一座城池,显得百工匠户们形单影只的,情绪也跟着低落了下来。

颜神佑适时地颁了诏令,匠户喜出望外,做起活计来又快了许多。颜神佑却捏着颜肃之的另一道命令有点犯愁:颜肃之听说新城已经建了个大模样儿了,还要接着赶工,就派张少府又领一批匠户前来帮忙。这一批匠户,按照诏书“凡豫营长安”来说,是可转为番匠的,但是做的活计又没有一开始来的多。

不患寡而患不均,这个得区分开来,具体怎么分,还得跟朝廷上书。颜神佑头一回感受到了亲爹和朝廷不在身边的不方便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颜神佑觉得离了亲爹很不方便,颜肃之也觉得儿女不在跟前了很不顺心。总有一些事情,是跟大臣不好说的。如李彦等人,国家大政固然可说,一些小话就不能说。说了,就像六郎失言被叶琛“谏”一般,束手束脚的。国有诤臣,不亡其国,可要是一天十二个时辰,时时刻刻都被谏着,谁都受不了哇!

颜肃之数着日子,就等闺女给他一个消息:爹,咱家房子盖好了,来吧!他就嗖一声跑过去,真是太美了!

不但儿女不在,连唐仪也不在,这日子真是没法儿过了啊!

还好有一个楚氏,有她在的地方,颜肃之心里比较安静。又有姜氏领着两个小儿子,也可解颐。颜肃之才觉得好过了一些,闲得没事儿,他在昂州就四处走亲戚,跟他舅一起下个棋,给他岳母过个寿什么的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